•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行业

百年香慈永留芳———记爱国慈善教育家熊希龄

时间:2020/5/6 16:35:15   信息:美丽江苏网    

"燕京三千年古事,香山春秋永留芳"。北京香山公园,是一座具有近900年历史的元明清三代皇家园林,地势险峻,苍翠连绵,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园"中,香山公园就占其中的一山(香山)一园(静宜园)。而香山红叶更是驰名中外,1986年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成为京城最浓郁的秋色。每一个到香山观赏红叶的人,都会记住100年前,曾在静宜园创办香山慈幼院的熊希龄。"熊希龄故居"有一幅门联:"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对联写出了熊希龄忧国忧民、披肝沥胆投身慈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培养栋梁之才的伟大功绩。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做过许多好事",充分肯定了熊希龄的办学成就。

湘西"凤凰"赛神童

熊希龄先生(1869——1937年),湘西凤凰人,人称"熊凤凰",自幼聪慧好学,15岁考取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35岁出洋考察,40岁出任民国首任财政部长,43岁成为民国总理。熊希龄自幼聪颖过人,文采斐然。吟诗作对,大气浩然,因为禀赋出众且勤奋过人,在少年时代就闻名遐迩,被誉为"湖南神童"。老师惊叹其才气,以"希龄"二字嵌头,用一副对联写道:"希有奇才,凿水窥天成妙句;龄虽幼小,登科及第占鳌头"此处老师巧妙自然地颂扬了他的天资。在私塾求学时,老师曾以"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为上联,让学生对出下联,熊希龄稍作思索,即对以"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先生惊赞:"经纶之才也!""欲脱儒冠随李广,短衣匹马射匈奴。"从这些应对的对联与早期的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少年熊希龄强烈的爱国之情与远大的报国之志。

险成"戊戌七君子"

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惊醒了中国人,二十几岁的熊希龄心怀家国,热血沸腾,似乎在一夜之间,从一个传统士子转变为一个以御侮经国为人生大义的维新志士。熊希龄与梁启超致力维新,他还与谭嗣同等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又参与创设南学会,创办《湘报》,以推动变法维新。在百日维新期间,他提出"朝廷变法,首在兴学;兴学之本,先重师范"的主张,以适应新法之需要。他还给湖南巡抚吴大徵上书,力求从学习西方的角度寻求经国济世的良方。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捕杀了维新志士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作为清末维新运动的重要成员,熊希龄险些成为血洒长街的"戊戌七君子"。幸运的是,他因病不在京,再加上有直隶总督荣禄等朝中大员说情,终于是躲过一劫,但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后来熊希龄谈及此事时说:"向非一病,当与六君子同命成七贤矣。"

香山慈善永留芳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1913年,熊希龄当选为民国第一位正式内阁总理。然而,他不屑与窃国大盗袁世凯为伍,不久便毅然辞职,选择教育作为他最重要的奋斗目标。"远看塔影漾湖波,又听群儿唱晚歌。为念众生无量苦,万山深处一维摩。"他投身慈善教育,继续书写着自己爱国的诗行,其心之诚,其行之洁,天地可鉴。面对中国"输币割地,刳肉饲虎"的危机,熊希龄带着拯救中华的使命,考察西方列强的兴国之道,确立了"大为强国保种之谋,小为育子克家之计"的教育立国理念,增加了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强国,志在凭借培养人才以改变中国备受欺凌的状况;保种,志在借助教育维系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弘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精神。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熊希龄又率先于1918年在北京筹办香山慈幼院,并于1920年开学,首推平民教育和慈善教育,这是香山自金朝大定26年(1186年)以来破天荒的事情。在此之前,这里是专供王公贵族赏玩的皇家园林。香山慈幼院不同于一般的育婴堂、孤儿院,而是融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实验学园。最有特色的是院里实行"小家庭制",由十余位年龄不同的学生组成,互称兄弟姐妹,由一位"母亲"(生活管理员)照顾,这些孤儿重又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享受到天伦之乐,使一颗颗孤寂的心得到感情的慰藉。这些孤儿从入院起,直到毕业工作,院里都负责到底。那些考上大学的,院里还负责他们的生活费、学杂费。当时,熊希龄在慈幼院还收养了不少朝鲜共产党烈士的遗孤和中国死难烈士的后代。现在不少健在的香慈学生,每每忆及熊希龄的这种宽宏与达观之举,总是充满了敬佩之情。1927年,李大钊不幸遇害时,熊希龄不计个人安危将李夫人及两个子女接到香山保护,后转送中共地方党组织。

香慈在全盛时期,成为有一个总院和六个分院的完善的教育机构,分院包括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师范、职业教育等。熊希龄自任院长,同时担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他提出了"德、智、技、群"的四育办院方针和"培养健全爱国之国民"的目标。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师资,完善的设施,使香山慈幼院很快成为誉满全国的最优秀的慈善教育机构,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世所公认,称颂之声,遍于环宇"。到1948年,该院收共招收6000余名孤贫子女,在1937年以前的毕业生中,就有80多名考入燕大、清华、南开、北师大等高等学府深造,许多人学有所成,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后来悉数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其中还有一批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1930年3月,教育部派科长戴应观到香山慈幼院视察。他称香山慈幼院,"这样伟大的规模和这样完美的组织,在中国教育界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样的学校,就是在全世界,也不多见",连当时来访的美国记者参观团都称赞它"较之美国所办幼稚学校有过之无不及"。这种家庭教育模式比1949年奥地利的世界第一所国际SOS儿童村还早了十几年。
熊希龄曾于1922年被推选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长,有力促进了"六三三"学制的创立,该学制一直沿用至今。香山慈幼院推行的"学—研—产"教学模式,与今天我国教育界实行的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理念高度一致,而香山慈幼院却早了近100年。熊希龄实施的"新教育",走出了一条前人所未走过的新的办学之路,形成了一种"既救人之命,又救人之心"的慈善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慈善教育和平民教育的先河,为成功推进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进入现代教育体系,建立了卓著功勋, 熊希龄因此被成为"近代慈善教育之父"。

抗日救国成绝唱

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有言:"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在熊希龄的组织领导下,香山慈幼院组成200人的义勇军,开赴上海战区,女生则加入红十字救护队,前往战区医院帮助工作。1933年爆发了"长城抗战",熊希龄又带长女熊芷和部分慈幼院师生,组成救护队奔赴前线救护伤员。熊希龄人生最后的日子,是率领师生在抗战前线浴血奋战中度过的,这是他生命光彩的升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熊希龄以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长身份与家人赶往前线救护伤员。领导红字会设临时医院4所,难民收容所8处,共救出伤兵千人,难民15万余人。在淞沪会战期间,熊希龄关心国事远远甚于关心自己的生命。他几乎天天盼着前方传来捷报。闻讯上海失守、南京沦陷后,他当场痛哭失声,悲痛欲绝。他决定立即离沪返湘,准备一边在长沙主持筹建香山慈幼院长沙分院,一边继续募集抗日救亡经费。那时,长江航运已断。熊希龄与毛彦文只得绕道香港,准备由香港转广州,再由广州坐火车返回长沙。谁知刚到香港不久,他就因战事失利刺激太深,精神负担过重,不幸于1937年12月25日猝发脑溢血逝世,享年仅69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紧紧拉着夫人毛彦文的手说:"我死后,请将我的全部藏书捐给已迁到湖南的香山慈幼院。"熊希龄一生忧国爱民,一身正气。逝世时库无钱银,身无长物,丧葬全凭毛夫人借贷,暂葬香港,1992年经中共中央统战部批准,迁厝北京香山熊氏墓园。
双清白云识宗风

在今香山公园内南麓的半山腰,因有两股清泉自石缝中冒出,当年金章宗命名为"梦感泉",大清乾隆十年(1745年)修建为"松坞云庄",乾隆皇帝感觉泉水清凉甘甜,便赐名"双清"。乾隆所题"双清"二字,至今还镌刻在院内石壁上。熊希龄创建香慈时将此处辟为私人别墅,命名为"双清别墅"。让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是,双清别墅曾为世纪伟人毛泽东居住工作过的地方。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随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进京住在香慈,在双清别墅指挥了渡江战役、筹建了新中国,写下了著名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光辉诗篇,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著,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毛泽东住在双清别墅,盛赞熊希龄是"一个大好人",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也说:"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 198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凤凰视察时也说:"凤凰出人才,熊希龄当过国务总理,做过许多好事"。
2019年,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包括双清别墅在内的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完成修缮布展,于9月13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纪念地旧址共八处,分别为:双清别墅——毛泽东同志办公居住地;来青轩——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办公居住地;双清别墅东侧平房——中央警卫处;思亲舍——中共中央宣传部;多云亭——中共中央宣传部;小白楼——中共中央图书馆;丽瞩楼——香山专用电话局;镇芳楼、镇南房——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处。
  大爱无痕天下暖

世人爱牡丹之富贵,陶渊明爱菊之隐逸,周敦颐爱莲之高洁,郑板桥画竹题诗表其意,惟熊希龄画棉花以言其志。22岁的青年熊希龄,在花朝之日,当地知府朱其懿邀集官吏和新科举人赏花之时,熊希龄独择一株农家所亲棉花入画,完画后挥毫题写:"此君一出天下暖"。回顾熊希龄的一生,这几个字何尝不是他经国济世的政治抱负与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大爱无痕,真爱无言。斯人已去,熊希龄的一生,是为国家前途奋斗的一生,是为民众生计忧患的一生。他那奋斗不息,爱国不渝的形象却将永远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永远……他已化作人们心中永久的丰碑,连同他的光辉业绩一起被载入史册。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名言:"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熊希龄就做了一辈子的好事" "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说的就是这位湖南老乡熊希龄。

在国难当头、民生凋敝的旧中国,熊希龄以国家的需要和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把自己的智慧、钱财、精力以至生命,都奉献给了香慈,奉献给了平民教育事业。这种为国、为民自觉奉献的崇高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校友,在香慈、立新、北实一代代学生心目中,树立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理想,熊希龄先生这种品质,正是今天北京精神的体现,正是我们共同创建和谐社会的精髓所在!而"爱祖国爱人民爱北实"也成了我校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八年来,在教育家型校长曾军良同志的引领下,北实人与时俱进,协同创新,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魅力教育"为特色,全面探究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普适规律,推动了75项教育教学改革,其中有48项获得了全国、市、区一等奖。我们充分挖掘百年名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继承与弘扬熊希龄先生"面向社会,全面育人,追求高水平教育"的平民教育思想,促进北实魅力学子全面、自主、个性以及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魅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现新时代魅力教育工作的新跨越!进一步推动北京实验学校集团化办学,取得新的更好、更多的成就,实现集团教育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实验学校 周清华)


编辑:华威


来源:本网专稿



美丽江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美丽江苏网》是省级生活服务类综合性信息发布平台。是为全省各单位各职能部门,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江苏力量,工作建设过程中记录重要信息存储报道发布平台,也是各单位各部门及时发布自己声音的重要窗口。

2.美丽江苏网非常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力争做到一网首发多家转发实现网媒整合发展的新模式。将积极融合政府单位部门官方微信公众号、权威发布、网、报、台等为一体的互联网传播布局,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创新发展,努力构建一个影响力强、传播力大,深受广大网友喜爱的新媒体信息融合平台。

3、凡本网注明 “来源:本网通讯员专稿的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网通讯员文学创作或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0个工作日内告知本网,本网将及时作出正确的处理。由于信息量巨大本网不承担任何核实的义务,更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上所有作品,均为美丽江苏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有关本网事宜请在工作日内联系  QQ: 1241666569   站长:14751835529


特别声明:美丽江苏网隶属于中国南京中视美丽苏文化新媒体中心,与任何媒体没有关系,截止目前也没有开通任何地方频道。凡以本网地方频道开展工作的均属侵权,本网有权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美丽江苏网是经国家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公安联网备案、国家工信部备案批准的合法、合规的门户网站,专注国内各行业信息发布。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上传(转载)本网稿件:务经遵守国家互联网的七条原则,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投稿联系QQ:1241666569@qq.com 站长(手机/微信):14751835529   15996237650

 国家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9073503号-1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876号 版权所有:南京市中视美丽苏广告传媒服务中心